从岁首到年终,伦敦中文学校大伙一道走来,汲汲穿行于桃李林中 ; 有辛勤栽培的时刻,也有欢呼收获时刻 ; 曾经不畏日晒雨淋,也曾幽赏云淡风清 ; 这都是我们桃李园中人,生命上共同而真实的经历。家长们,老师们,同学们,当我们伦敦中文学校自许是个大家庭,诚愿李白的诗文所说 :“会桃李之芳园,序天伦之乐事。”从事教育志业,是会令我们赏心悦目的一件事。
我们曾在去年的教学会议中,听到同仁主讲的一个“教学的质量”讲题。提出的是,从充分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出发,善用先进的教学技术,妥于分配教学时间,在教学重点上充分掌握听读说写四方面齐头并进,以充分的教学准备为后盾,带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,因而达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。这个讲题促进学校去年开始推动并在今年着手执行,推出拼音教室,培训老师如何利用先进教学技术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。我们从这个讲题启发出“教学度量衡” 的重要性,从学生的角度,来探讨提升本校教学质量未来应发展的方向,这也正是我们今年教育工作的主旋律。
著名的雕塑大师朱铭,阐述他最出色的作品“太极”系列的创作历程 ; 这一连串打太极的人物造型,动作不同,姿态各异,维妙维肖,神气活现,都能维持高度的平衡统一。原来大师出手开凿之前,作品意象的尺寸(度)、容积(量)、重量(衡)早已存之在心,然后运用精准的眼力和超绝的手艺,刀斧施展起来就自自然然驾轻就熟,成就了他的伟作。愿我们这一期的“教学度量衡”,让我们同时思考大师的刀斧哲学与雕凿艺术,在教学上事先都有“度、量、衡”的观念成竹在胸,眼不高,手不低,琢磨我们的孩子们个个成器,每位同学都能成为我们手中精心的作品。
论语•卫灵公第十五 :「子曰 : 有教无类。」
伦敦中文学校,深切体认古圣前贤之宏愿,效法追随先师孔子「有教无类」之大仁大爱,从事教化人心,作育众生的志业。
每个成长中的小小自我都在大我的包容关爱下得到灌溉滋养,处处弦歌都是孩子「腹有诗书气自华」的性情之真率流露应对进退间的谦和有体展现出教养上的规矩方圆 ; 孩子在不断更新的生命历程里焕发出光明的道德品格,至善完美的追求就是他们生命内在的驱力和终极的努力。
每个孩子都是我们造就的对象,每个家长都是我们崇敬不己的「天下父母心」,点滴付出都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 ; 虽然众生芸芸,我们的教导是默默铺平他们脚下的道路。
我们的任务是集语文学习、人格陶冶、活动参与、文化浸濡于一堂。而我们的生命气象是温馨、关怀、热爱和尊重。 学校简介
伦敦中文学校成立于1981年,为一所传承民族语言、扬中华文化的中文学校。现在由伦敦区天主教教育局管理。目标是向华裔和其他族裔儿童提供中华语言文化教育。现有18位教师其中包括西安大略大学硕士生及博士生、学生400多人。设国语和粤语各班。
伦敦中文学校从办学的基本信念出发 ; 1.在语文教学、文化教育之外,特别重视生活教育、伦理道德教育,强调「有教无类」; 2.积极参与社区文化、教育、慈善、民俗等活动,服务华人社群,并和加拿大主流社会的教育脉动相合符节,跟进最新教育趋势及潮流 ; 3.发展学校特色,造就华人下一代精英人才,全面开发其潜能。
伦敦中文学校在过去三十余年间,在乡亲家长的鼓舞及支持下,教师同仁努力同心,学生子弟奋发上进,又深获社会各方贤达义助促成,所谓「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」,伦敦中文学校这一棵「枫叶」树已经结实累累了。
一九八一年三月由安大略省教育厅资助,龙赖笑凤女士和一群志同道合、热爱文化教育且理念一致的朋友,基于为华裔子弟授母语,为民族文化传慧命,创办伦敦中文学校,隶属于伦敦区天主教教育局。创建之初,一切从零开始,即知即行,边做边学,不迟疑,不畏缩,毅然向前。随后,伦敦区天主教教育局继续在师资、资金、硬设备等多方面大力支持。后来,伦敦市华人团体,如全加华人协进会、洪门民治党等团体也提供协助。 伦敦华裔社区及非华裔社区的学生家长踊跃参与,使中文学校从最初十八名学生增至如今近四百五十名。
2008年校舍移至现今的 St. Catherine of Siena Catholic School。 2010年更加开办专为其他族裔儿童而设的文化和语言班。伦敦中文学校的教育领域是广阔的,从课堂学习延伸到学术比赛,表演活动、社区参与、刊物编辑等,而学生学习的成就也是令学校、家长引以为荣的。
从90年代起,伦敦中文学校每年都举行学术比赛 ; 2008并设立伦敦中文学校网站 ; 从2011年起出刊免费伦敦中文学校校刊,2012年开始在伦敦《新生活》发行伦敦中文学校博学站 。每一页斑斓历史,都有伦敦中文学校心血付出耕耘痕迹,一步一脚印,大步迈前去。
本校开办的宗旨,乃极力延续中华文化,增强海外华裔后代以母语沟通的能力。在当今国际经济、文化大融合日趋强烈的需求下,地球村已是一种新的趋势。在此大背景下, 如何使非华裔学生既可以得到良好的中文教育, 也可以欣赏中华文化的精华,已成为本校发展校务的新动力。教育是百年树人的永续工程,需要有识之士共襄盛举。所有华人不管来自两岸、三地或五湖四海,都应全力以赴此项重任。